西北革命策源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忽培元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08-10 次浏览

5月27日下午,我校在图书馆报告厅召开会议,特聘国务院原参事、著名作家、文化学者,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忽培元为我校西北革命策源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我校党委书记张新柱为忽培元颁发证书,校长康伟主持。全体校领导、党委委员,各学院副处级及以上干部、各部门科级及以上干部、全体辅导员及学生代表近600人参加。

之后,忽培元为我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作题为《从“西北革命策源地”到“革命英才的摇篮”---重温拙作〈群山〉与〈难忘的历程〉中的绥师故事》的专题报告。

忽培元以深情且生动的语言,为大家呈现了一堂鲜活的红色绥德师范校史课。他围绕四个方面,即“我是革命历史的学习者和记录者”、“绥师的光荣历史:作为陕西最早建立党团组织的地方——‘四师’的辉煌”、“党史对绥师的高度评价与定位”以及“绥师与中国的共同未来”,带领大家回顾了绥德师范的光辉历程。

忽培元感慨地表示,时隔八年再次踏足榆林学院,他看到了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引领下,师生们展现出的崭新精神风貌。他特别提到了毛主席为学校题写的“奋斗”二字,其内涵丰富,不仅高度概括了“四师”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更体现了其中无数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些英雄们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忽培元还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并以此激励同学们学习老一辈“四师”人的奋斗精神,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他鼓励同学们要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不断积累实力,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敢于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

忽培元坚信,榆林学院正处于发展的飞跃阶段,并已找到了推动自己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在这个时代,优秀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而学校为这些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他鼓励每一位师生都要努力成为钢铁战士,并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榆林学院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会师生纷纷表示,忽培元的报告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主题鲜明、深入浅出,内容既富有启发性又充满哲理性。通过这场报告会,大家对西北革命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收获颇丰。

康伟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忽培元先生以他一生的学习和奋斗经历,为大家呈现了一堂饱含深情的党史课、生动鲜活的思政课以及积极奋进的育人课。这不仅为学校当前的党纪学习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和素材,更是对我们学校红色传统和文化的一种深刻传承。红色,作为榆林学院的最亮底色,百年绥师则是学校的金字招牌。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弘扬是最好的告慰。康伟呼吁广大师生向忽培元先生学习,积极交流,共同推动榆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应用工作达到新的高度。康伟强调:一要铭记伟大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忽培元先生生于陕北,对绥德师范有着深厚的情感。作为走出陕北的优秀代表,将论文特别是红色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种精神值得大家敬佩。大家要铭记绥师的伟大历史,激励大家坚定信念,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二要深挖红色富矿,厚培精神沃土。忽培元先生的作品中,绥德师范占据重要位置。大家应凝聚共识,整合资源,依托“西北革命策源地研究中心”这一金字招牌,对绥德师范这一“宝藏”进行持久、深入、广泛的研究,以赓续红色血脉。三要用活红色资源,汇聚发展力量。在新时代,大家要紧跟时代步伐,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整理和运用学校特有的红色资源,持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榆林学院百年历史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及如“西北革命策源地”、“百年芳华、英才辈出”、“革命英才的摇篮”、“奋斗”等题词,都是学校新时代迈进新征程的不竭动力。大家要加强宣传、研究和运用这些题词及其背后的历史经验与精神价值,为推动学校的发展汇聚强大的力量。

忽培元,国务院原参事、著名作家、文化学者,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耕耘者﹣﹣修军评传》《百年糊涂﹣﹣郑板桥传》《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刘志丹将军》《谢子长将军评传》《阎红彦将军传》等;长篇小说《雪祭》《家风》《神湖》《老腔》《乡村第一书记》《延安记忆》《守望大庆》等主编出版《新延安文艺丛书》《大庆文艺精品丛书》。《群山》《耕耘者﹣﹣修军评传》分别荣获第一届、第四届中国长篇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获中华铁人文学奖。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小说《乡村第一书记》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花开山乡》在央视一套热播。

下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陕北秧歌传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