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破解论文困境 点亮学术之路——榆林学院特邀张耀铭、朱剑教授作学术报告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7-07 次浏览

为提升师生学术研究能力与论文发表质量,助力科研突破瓶颈,8月6日,我校特邀《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与《南京大学学报》原执行主编朱剑,面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及硕士研究生开展专题讲座。两位专家聚焦学术论文撰写与核心期刊审稿标准,从选题策划到投稿技巧展开系统指导,直击科研痛点。

张耀铭教授开篇阐释了学术素养的四个要点,即问题意识、专业知识、学术能力和学术规范。他指出,核心期刊的审稿标准重点在于是否包含九个“有”,即选题判断论文是否“有值”、观点判断作者是否“有识”、方法判断作者是否“有术”、资料判断论文是否“有货”、题目判断论文是否“有眼”、摘要判断论文是否“有面”、关键词判断论文是否“有准”、文献判断论文是否“有根”、规范判断论文是否“有假”。张耀铭教授强调,好文章离不开好的选题、强烈的问题意识、深度的专业研究、新资料的挖掘、新方法的使用与良好的学术规范。所有的研究都要从点开始,由点到线再到面,这是最好的学术研究程序;所有的研究都应该从个别走向一般,从特殊走向普遍,从现象走向本质。好文章是不断酝酿、不断启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开窍、不断自我升华的过程。

朱剑教授针对当前学术界普遍面临的“投稿难”问题,结合当前学术评价生态,系统提出了提升论文录用率的实战策略。他指出,研究者首先应在选题阶段预判成果的影响潜力,聚焦于可能引发广泛学术共鸣的议题;其次,投稿需精准匹配目标期刊的学术偏好,通过深入研读其栏目设置、既往专题和共识结论来“投其所好”,从而突破潜在的评价壁垒。此外,研究者应主动把握学术前沿动态,通过分析期刊已发表论文推断未来热点方向,提前布局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议题。最后,朱剑强调深耕学术社交网络的重要性,建议学者积极参与学术会议以结识编辑群体,建立基于学术互信的良性互动关系。这些策略环环相扣,形成从研究设计到成果传播的完整链条,不仅有助于突破学术“歧视链”,更能高效提升学术成果的影响力与传播价值。

与会师生一致表示,两位教授从不同视角出发,以丰富的案例对学术期刊的相关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精要的概括,从专业的角度对论文撰写与学术期刊相关问题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将抽象的学术理论与实际经验紧密结合,兼具理论高度和实践指导性。未来会认真钻研学术,立足学术规范,提升学术能力,以更高的学术标准来要求自己,使学术研究更上新台阶。

下一条:我校2025年现代农业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科技人才选聘仪式成功举办